经济学院是兰州财经大学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二级学院。现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理论经济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为校级重点学科。设有经济学、商务经济学两个本科专业。现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三门省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四门校级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讲师与助教16人;博士(含在读博士)20人,硕士18人(截止时间2018年3月)。王必达教授和高云虹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王必达教授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人选;张存刚教授为全国优秀教师;安成谋教授获得“国务院社会科学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王娟娟副教授入选“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学院教师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青年“五四”奖章、甘肃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不断加强对后发优势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文本及其现实价值、西方经济学理论与运用、西部地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劳动就业和劳动关系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重要现实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促进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升了社会声誉和影响。
2011年以来,学院科研工作成绩斐然。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5项,国家民委项目1项,甘肃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它省地级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9部,公开发表研究论文76篇,其中在《统计研究》、《经济地理》、《当代经济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60多篇。
学院坚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基础,通过采取科研促教学、学科带专业等举措,取得了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面向未来,经济学院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为指导,调整和优化发展目标和方案,不断加强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发挥区域经济学科现实优势,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发展水平、扩大社会影响,为应用经济学科和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促进学校发展、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1.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
2.
甘肃省县域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
![]() |
3.
社会保险缴费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A股上市公司数据
![]() |
4.
绿色技术创新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研究
![]() |
5.
智能制造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
![]() |
6.
黄河中游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研究
![]() |
7.
绿色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 |
8.
城市品质、要素集聚与创新能力提升
![]() |
9.
“粉丝经济”中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
![]() |
10.
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
![]() |
1.
互联网发展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 |
2.
“粉丝经济”中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
![]() |
3.
绿色金融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例
![]() |
4.
人口流动的城市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 |
5.
河北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
![]() |
6.
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户参与乡村环境治理行为研究——基于甘肃省农户调查数据
![]() |
7.
企业ESG表现、技术创新与全要素生 产率关系研究
![]() |
8.
数字经济对甘肃省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 |
9.
智能制造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
![]() |
10.
人口集聚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 |
1.
分级诊疗政策下患者行为选择的研究
![]() |
2.
家庭照料责任与女性就业关系研究
![]() |
3.
省域视角下我国与RCEP伙伴国的 产业关系研究
![]() |
4.
企业ESG表现、技术创新与全要素生 产率关系研究
![]() |
5.
数字经济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
![]() |
6.
资本禀赋、农户认知与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
![]() |
7.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下调对城镇就业的影响研究
![]() |
8.
劳动力流动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与实证检验——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 |
9.
数字经济、就业结构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
![]() |
10.
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我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