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21年的数据,系统分析体育锻炼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实证影响机制。具体而言,本研究将探讨体育锻炼在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中的作用路径,并深入探讨年龄、教育程度、年收入以及性别和城乡居住地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以进一步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幸福感的形成过程。旨在揭示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制定政策提供实证支持,以优化公共健康、全民健身发展策略,从而全面提升我国居民的整体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水平。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21年的数据,剔除相关缺失值后,最终获得3842份有效样本数据,采用定序logit回归探究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体育锻炼为核心自变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年收入、城乡差异等为控制变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数据分析显示体育锻炼对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其统计显著性水平非常高(β=0.143, P<0.000)。这一发现意味着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显著提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反映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改善身体健康,还能增进社交交往、减少压力,从而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此外,年龄(β=0.017,P<0.000)也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可能会增加。这可能与人们随年龄增长而积累的生活经验、社会关系的稳定和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有关。同时,教育程度(β=0.032,P<0.001)也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接受更高教育的居民往往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可能因为教育能提高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职业机会和认知资源,从而增强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年收入的正向影响(β=0.063, P<0.033)则强调了经济因素在提升幸福感中的作用。尽管其影响相对较小,但这一结果表明了经济安全感对于增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性。性别和城乡居住地对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这表明在考虑了其他社会人口统计变量后,这两个因素可能不是决定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这一发现提示,尽管性别和居住环境在某些社会科学研究中被视为重要的社会分化因素,但在主观幸福感的形成中,它们的直接影响可能受到其他更强烈社会经济因素的掩盖。研究结论:(1)体育锻炼对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表明参与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改善身体健康,还能显著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因此,推广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提供更多的运动机会,可以有效提升居民的幸福感。(2)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会增加。这可能与年龄带来的生活经验积累和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有关。因此,社会应该重视老年人群体的幸福感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社交互动和支持。(3)受教育程度和年收入的提高显著促进了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反映了教育和经济资源在提升生活满意度中的重要作用。政策制定者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提供教育机会和经济支持,来增强居民的幸福感。(4)性别和城乡居住地对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这表明在社会政策和资源分配时,应更多关注教育和经济因素对幸福感的直接影响。 |
修改评论